手机版Crickler为何酝酿8年之久
注:本文作者为William Volk,文章主要讲述手机版《Crickler》的漫长酝酿过程。
游戏未问世前总是显得姗姗来迟,劣质游戏唯有改善方能除去恶名。——宫本茂(《Mario Bros》设计师)
《Crickler》是款历经艰难险阻的应用。究竟有多难?查阅旧邮件后,我发现自己2003年就萌生将其移至手机平台的想法。为何如此姗姗来迟呢?这说起来是个有趣的故事。
将《Crickler Daily Word Puzzle》移至手机平台的过程十分激动人心,堪称一部手机游戏发展史。游戏移植手机平台耗费的时间直接反映着我们对这款游戏的期待度,我们希望其能够匹敌,甚至超越原始Flash游戏的用户体验。
首先谈谈背景故事。《Crickler》发行于2001年,目前以Flash格式运作于全球40个新闻网站。这个字谜游戏包含句子填充和词语填充形式。词语之间通常共享字母。调试部分是个阻碍系统,其会改变所选词语和共享字母数量。以下是游戏截图:
这款经典谜题游戏是基于当天新闻,但谜题涉及任何主题。
那么为何我们会首选手机作为植入平台呢?
我初次涉足手机游戏领域(注:大约是2002年)所见到的游戏“都是仿Gameboy游戏,只是略逊一筹。”当时手机屏幕很小(我曾将一款游戏投放至64×64像数手机),容量有限(最糟糕的时候内存还不到64KB)。
我难以理解的一点是游戏似乎没有充分利用手机设备的连网特性。老实讲,深入研究后,我很惊讶其开发系统竟然如此不尽如人意。2004年试图制作手机网络游戏(多人模式)的任何人士都知道这有多荒谬。
《Crickler》似乎充满希望。游戏能够利用手机设备的连网特性每天呈现新鲜新闻字谜游戏。游戏不要求即时数据连接,这对当时的平台状况而言十分重要。2004年我们甚至将模型投放至某些诺基亚手机:
问题是体验效果很糟糕(注:如需多次点击选取字母)。所以最后慢慢淡出大众视线。
再到2007和2008年。配备强大应用浏览器的iPhone问世了。iPhone推出后,我们开始瞄准该平台制作几款网页应用。最初是类似“打地鼠”之类的简单游戏《iWack》,但随后陆续推出《二十一点》、《保龄球》和《西洋双陆棋》之类的休闲游戏,当然还包括《Crickler》:
虽然这些游戏胜过之前的诺基亚体验,但还是不尽如人意。玩家需点击所有字母空格,然后再输入字母。这虽然是网页脚本语言的一大进步,但着实尚有不足。我们这里就不一一陈述。
幸运的是,苹果支持本土应用,所以制作本土版《Crickler》的行动就开始了。即便我们能够修改弹出键盘,添加方向按键,体验依旧无法达到我们的预期。最后我们把各个模块组合起来,不仅仅是植入支持应用交易活动的支付方式那么简单。
所以随着手机平台的成熟,我们能够制作同原始游戏匹敌的体验。我们仍旧注重确保游戏在信号缺失情况下能够正常运作(注:例如,当字谜目录出现时,所有新字谜都要预先装载,这样若玩家将iPhone带上飞机,就仍然能够选择新字母游戏进行体验)。
即便是今天,手机和平板电脑仍旧有着不容忽视的限制因素。